徐宏伟(资料图/图)
(本文首发于2018年2月15日《南方周末》)
早上6点30分,准时被铃声催醒。
简单洗漱、早餐后,7点准时离开家。40分钟后到达医院,停车,挤电梯。
8点晨会交班,处理出院待收走的病案。
8点半开始,带着住培医生查房,听取病情汇报和问题,提出诊疗建议,对重症患者特别交代,更多的是与患儿家属沟通。
10点多查房结束,门诊办公室门口已经有十多个病人家属在等待,或者复查,或者预约。
拥挤的病房,热闹的办公室,朴实的老百姓看病没有那么多规矩和礼节,心情焦急,堵着门口,敞开嗓门……
中午饭是订的快餐,一份烩菜加一个馒头。
下午2点半上班,查看上午的门诊检查单,开药或者收住院,查看今天上午病房修改医嘱落实情况,修改住培学员病程病历记录。
下午5点到6点再次查看病重患者的病情,并交代给值班医生后回家,下班回家已是晚上七点多钟了。
这是河南省新乡医学院一附院儿科医生周福军一天的工作状态:压力、紧张、忙、累。
这基本上也是当前很多大医院专科医生的普遍感受。
而另一方面,患者在大医院的就医体验也难如人意。很多患者在大医院也同样经历着看病难、看病烦,很少能够体验到就医尊严。患者在医院漫长的排队等待之后,诊治医生似乎并没有太充分的时间与之沟通交流,而接下来往往又是漫长的各种检查排队和等待。
另外,尽管当前城乡医保覆盖范围比较广,但仍然需要交钱看病,钱花完了,医院就会「动员」你出院,和一般的商品交换,和餐馆、酒店等其他服务行业相比,似乎并没有太大差异。
很多患者仍然迷信大医院、大专家,大医院「战时状态」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,「医生猝死」「医闹」等时有发生,「医患关系紧张」似乎成为一种常态,深化医改如何破局?
全国卫生和健康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38字方针,提出加快实现由「疾病」为中心向「人民健康」为中心的转变,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、全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。
国家多次发文提出基层要以构建全科医生制度为重点,夯实分级诊疗基础,做好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;加快形成基层家庭医生团队负责居民日常健康管理、健康促进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,尽力让老百姓不得病、少得病,有了病能够及时医治。
如果出现基层医治不了的大病,也能够得到方便、快捷的转诊,在上级医院接受专科医生及时诊疗。最终形成「基层家庭医生和上级大医院专科医生相互配合,一起为服务对象提供持续性、全方位的卫生与健康服务」的理想局面。
让国民真正享受到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照护,既能保障和提升国民健康水平,也能够从根本上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医无序化及倒金字塔现象。
国务院日前印发的《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》,从加快人才培养、提升基层全科医生待遇等方面,全面推进全科医生制度落地,全科医生前景更加光明。
但另一方面,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对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制度亦至关重要,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健康状况与其国民健康素养息息相关,因为我们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通过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,我们都可以为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做出贡献。
「盈缩之期,不但在天养怡之福,可得永年!」因此,新的一年我的民生愿景就是,让我们与身边的家庭医生实现良性互动,在其团队的专业指导下,全面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,制定切实可行的家庭健康促进计划,大家共同参与,携手圆梦健康中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