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在得知便民门诊取消后,75岁的蒋宁宇不得不挂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的专家号。让他傻眼的是,在他前面还排有43人,这意味着他起码得等两小时才能见到医生。
他到医院其实只是为了给患慢性病的老伴开药,在便民门诊没取消时,一次花不到半小时。他十分不解:医院为啥要取消便民门诊?
多家大医院已取消或可能取消便民门诊
蒋宁宇的老伴患有帕金森症,由于特病定点在大坪医院,他每个月都要从观音桥跑到大坪去开药。
「以前医院有便民门诊,拿着上次的处方,让医生照着开药就是了。」蒋宁宇说,便民门诊人不多,最多等上10分钟。
便民门诊取消后,情况就复杂了——
老人早上7点出门,坐轻轨从3号线换乘1号线,等走到医院,已8点过。挂号工作人员告诉老人只剩神经内科专家号了,他不得不花20元挂了号。
在候诊室等候了两小时后,老人才见到医生。不到一分钟,医生开好了处方,老人排队交费、拿药,又是半小时。
「等得太久了,而且专家都看疑难杂症,我就跑进去开个药,这不是浪费资源吗?」老人说。
在该院唿吸科,记者看到,不管是初次就诊的患者还是复诊的老病号,都在一个队列里挂号候诊。
「现在7点就要来排队了。」候诊的72岁患者张桂馥说,为了开一种哮喘药,她每次6点就要从家里出发,坐一个小时公交车来到医院。这种药一盒只有五片,一次只能开三盒,因此,她每半个月就要到医院一次,「开个药,太难了!」
记者调查发现,取消便民门诊的不仅大坪医院一家,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也取消了便民门诊,市中医院便民门诊不允许开特病药,而西南医院、重医附一院现有的便民门诊也可能会取消。
事实上,我市需要定期开药的慢性病患者群体非常庞大。仅以高血压为例,全市高血压患病率为25.2%,这意味着每4个重庆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。
大医院要「顺应分级诊疗趋势」,基层医疗机构却又「缺」药
医院为何取消便民门诊?「上面通知取消的。」在大坪医院门诊部,谘询台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。
对于取消便民门诊,新桥医院门诊部有关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是:「这是顺应分级诊疗趋势。」
据了解,根据医改精神,重庆等城市都在推行分级诊疗,即大医院有大医院的职责,主要承担部分危重疾病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;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才主要承担基础医疗工作,引导市民「小病到社区,大病到医院」。
可是回基层医疗机构开药,却让不少慢性病患者犯难。78岁的李英容家住沙坪垻区瓦竹堡77号,她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冠心病,通常在离家近的沙坪垻区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药。
「二甲双胍、胰岛素等治糖尿病、高血压的药这里有,但治疗冠心病的银丹心泰滴丸没有。」李英容说,为了开这一种药,她不得不每个月跑沙区人民医院。
「因为我们执行的是基本药物制度,即药品零差率销售。按该制度,我们只能根据基本药物目录配备药物。」沙坪垻区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强表示,基本药物目录上药物仅500余种,跟三级医院用药肯定没法比。
专家建议:适当扩大基本药物目录
「我们可以适当扩大基本药物目录,顺应分级诊疗这一大趋势,引导患者回到社区。」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蒲川说,分级诊疗是医改的「重头戏」,被视为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和缓解「看病难、看病贵」问题的重要措施。
按照分级诊疗的架构,患者就医秩序为:患者首诊到基层医疗机构,先由全科医生(家庭医生)完成必要的诊疗,如果患者病情超出其诊疗能力,则由全科医生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,接受上级专科医生进一步诊疗;患者疾病进入稳定期后,再由上级专科医生将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,接受康复治疗。
「相关部门及各级医院应加大对分级诊疗的宣传,提高群众对这一制度的了解。」蒲川认为。
「有部分慢性病药品也可以找同类药品替代。」经常为慢性病患者开药的新桥医院耳鼻喉科专家马玉龙说,只要药效一致就行。
此外他建议,基层医疗机构应适当扩大基本药物目录,满足患者常见病的用药需求,对长期或者终身需要服药的患者,可考虑延长开药时间间隔,「如果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地开到药,像蒋宁宇这样的老人想必也不愿意去大医院打挤了。」